發表文章

給他一個「希望」

東東從小就不斷的閱讀。但他不會看漫畫書,只會閱讀故事書,甚至每本故事書都讀到會背。 直到做了運動(約半年前),他突然告訴我,他讀的「哈利波特」會有故事的畫面出現,追問之下才知道以前讀的故事書只是一個個的文字,毫無意義,直到現在他才真正開始進入閱讀的世界。 這個計畫對東東而言是「希望」,在求學過程中,被老師或同學忽視、排擠、誤解,他有很深刻的感受。 當我說明這個計畫時,他非常期待有一天他也能被大家接納,讓別人刮目相看!即使有天半夜,當他驚覺忘了做運動時,他也會爬起來做完才睡,當時是半夜2點。 給他一個「希望」、讓他相信,就好像一種信仰。人必須有信仰,才能解決困難,而這個信仰,不是盲目的「迷信」,而是有科學研究根據的,雖然孩子的進步是一點一滴的,但一天一小步,隨著時間的累積,那種進步是看得見的,讓人開心的。 東東的弟弟曾對我說:「媽媽,哥哥有困難,小時後你幫他,等他長大了,我會幫他」。東東聽了又感動又難過地對我說:「他會認真做運動,希望長大後,不需要弟弟幫忙,反而是他更有能力去幫助弟弟。」 「恆心」和「毅力」是我想給孩子的,這是一個長期的計畫,當孩子能每天不間斷並認真地完成一個計畫時,他就學會了「持之以恆」態度。 後記: 東東就讀麗湖國小,至今已完成10次追蹤評量,現在不僅寫字整齊,上課時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增長了;與家人、朋友更能友善相處,變得快樂了。 現在的東東更能享受閱讀的樂趣,而且可以自己作時間管理。課業方面,對於數學的理解力、拼字能力、肢體協調等,同時都提升許多。 期盼,未來升上國中,東東會發揮最佳實力,挑戰未來。

該不該服用過動藥物?專家這麼說~

該不該服用過動藥物?專家這麼說~ 【近視要戴眼鏡是減少因生理狀況造成的不利影響-特教老師】 吃藥這件事情確實很因人而異的,但是我習慣用比喻來說明我對於藥物的看法。 我最喜歡用近視當例子。實際的說,今天孩子有近視,導致上課沒辦法好好學習或生活時,我們應該都會設法帶去看醫生並討論要不要進一步處遇或治療或矯正(過動症的情形理想中也該是如此)。 只要是醫生經過評估認為有需求,對於近視的孩子配鏡絕對是常見的選項(眼鏡和近視患者的關係好像過動藥物對過動症患者的關係)。 戴眼鏡本身會不會讓學習及生活狀況變好?當然不會,這道理和過動症藥物一樣,這些外加的輔助策略都不會直接讓學習變好。 那戴眼鏡的價值何在?「減少因為生理狀況造成的不利影響」,這和過動症藥物使用的期望價值一樣。 近視的協助策略可以有很多種,諸如雷射手術或改變用眼習慣等等都有幫助。過動症的協助策略也有不少,諸如認知行為治療或專注例訓練等等。同樣的道理,眼鏡是最常被提出的近視協助策略,藥物則是最常被提出的過動症處遇策略。這其中絕對牽涉到策略本身C/P值的問題,就大規模的狀況而言,戴眼鏡是較為經濟且對大多數個案有效的策略,過動症藥物也是對大多數過動症個案也是較為經濟且有效的選項。 各種策略都可能有副作用,就像配戴眼鏡也可能造成度數急遽增加或視力一去不返的情形,就像過動症藥物不能符合所有個案的需求一樣。要降低副作用的不良影響最好地方法是持續和醫生保持聯繫,對於狀況進行持續的監控,並據以調整藥物用量。對近視患者來說追蹤度數變化是確保戴眼鏡副作用能獲得控制的方法。 今天大家自己戴眼鏡的不少,要不要試想一個大家都認為不合情理的情境…「讓確認戴眼鏡矯正有效的近視個案,在夜間拔掉眼鏡騎車回家,並且要求要和平常一樣的速度」。我們應該可以想像這會對近視者造成多大的心理挑戰,一切的行動都要小心翼翼,還不見得能確保安全(自己和路人甲的安全)。 一樣的狀況換過來…把確認藥物有效的過動症個案要求不准用藥,還要期待他的行為都不會受到過動症狀的生理影響(就像要近視者拿掉眼鏡還要視力正常一樣的不合情理),這會對個案造成多大的心理挑戰。 藥物對過動症而言不是萬靈丹,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是否需要用藥或藥物有效與否或副作用的評估,請務必以專業醫師說了算。 如果有人認為只要使用藥物,所以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那一...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UP UP

圖片
五個好習慣,讓專注力 UP UP 如何掌握孩子的專心密碼?建議父母先從自己與家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開始檢視,剷除破壞孩子專注力的無形殺手。 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聯絡簿三不五時就出現「上課不專心」評語 國內最大網站的討論交流區,一位母親憂心忡忡留言求助:「真的很頭痛,孩子不專心,老師交代的事情都聽不進去,東西丟三落四,連課本也可以念到不見……他不笨,就是不專心!」 日復一日,父母每天都在與孩子的注意力「爭寵」。親子間的專注力拉鋸戰,常在芝麻綠豆的生活細節中登場。面對這種家庭戰爭,許多研究與實務經驗均建議,家長得從生活型態開始檢視,思考是否家庭本身就充滿了「讓孩子無法專心」的因子。其實,要讓孩子成為「專心小天使」,你可以從五大專心好習慣開始起步。 好習慣一:充足的睡眠 二○○八年,《親子天下》曾針對三千多位國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沒睡飽」是孩子上課無法專心的頭號殺手。 台灣的中小學生,是亞洲睡眠最少的小孩。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黃玉書在二○○七年所公布的調查指出,台灣小六學生每天平均只睡七.九個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個小時,較國際平均值少半個小時,比大陸、日本的孩子都睡得少。 睡眠不足,首先受到傷害最大的,就是孩子的大腦。根據睡眠專家研究,睡眠對腦部有非常重要的機能,它可以恢復、修補腦部受傷的組織。而白天所吸收的資訊,也需要在睡眠中整理、儲存。睡眠對孩子的學習如此重要,為什麼台灣的中小學生卻總是沒睡飽?分析原因,家庭作息不正常與學習過度,是孩子沒睡飽的兩大因素。 睡眠殺手一:家庭作息不正常 家庭原本應該是提供孩子穩定作息的地方,但台灣很多家庭卻是經常一團亂。心理師楊文麗長年協助專注力缺失的孩子,她發現有些孩子,因家裡經常吵架、衝突的氣氛,讓孩子無法專心。 在德國拿到心理諮商學位的楊文麗發現,歐洲父母往往在九點前,就提醒孩子準備上床睡覺,這樣夫妻在晚上才有足夠的獨處時光,但在台灣卻較少見。「當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有適度切割時,夫妻才有時間相處談心,孩子也才有足夠睡眠,」她觀察。 睡眠殺手二:過度學習 過度學習也是造成孩子沒睡飽、無法專注的原因之一。 台北縣一位明星國中的老師進行家庭訪談,發現許多學生放學後的生活幾乎都在補習班度過,一位國三學生形容自己的生活,「早上六點出門,起得比雞早;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