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8的文章

從跳行閱讀蛻變為愛K書之王!

圖片
從跳行閱讀蛻變為愛K書之王! • 杜耳參加者:小銘 • 年齡:小五 {{{家長心得}}} 科銘在閱讀方面進步很多,從不願意閱讀文字書,到現在可以看 完一篇200頁的故事書,這是我們感到最大的收獲。 在學校裡和同學的互動也比以前融洽許多,自信心也提升不少,他能在學校的戲劇演出擔任二胡獨奏,和畢業時得到熱心服務獎,是我們最感欣慰的! 後記: 科銘以前閱讀時跳行很明顯自己卻不自覺,只覺得文章讀起來很奇怪。 慢慢的學校老師開始反應,上課會自顧自的在課本上劃圈圈,但他其實是有在聽課,卻沒辦法專心注視老師。 手臂無法完全伸直,小肌肉不發達,躲避球手勁不夠就打不好,不喜歡球類運動。 社交部分,也許自卑的關係不敢加入同學,從小都是一個人站在角落邊看別人玩,媽媽雖然很心疼,但也無法勉強科銘融入團體。 小一先執行感統效果不顯著,而家人其實也有點排斥接觸心智科,所以直到小三才帶到醫院診確為注意力缺失。 家人知道小孩這樣的狀況後,就沒有太過要求,反而比較能理解小孩的行為。 科銘執行杜耳計畫的變化? 執行運動變化最大的是「閱讀」明顯改善,現在不會跳行,讓媽媽很感動是,科銘從前只願意看圖畫書,現在可以好好坐下來,主動的專心看完200頁的文字故事書,有時候催他睡覺還會堅持要看完呢! 社交方面也提升許多,比較會和人聊天及看著人說話。 老師記得加入DORE一年左右,媽媽也曾分享過科銘出門倒垃圾,竟和隔壁的人聊天變朋友;媽媽知道科銘已經開始交朋友了很開心。他會在家裡主動提起同學相處的趣事,甚至邀請同學來家裡玩,比從前更有自信力! 也較會表達心裡的喜好、問問題,自己完成事情。 接球動作較準確,另外左右也可以分得清楚了。生活上教導事情或提醒的次數以前少。 媽媽:「還好當時有發現DORE,藉此改善很多情況。以前常常誤會孩子的行為造成誤解,現在石頭有比較放下了,至少知道怎麼去面對和吸收知識。 以前請教很多朋友育兒經驗,這邊綜合那邊,嚐試在科銘身上,愈教愈亂,就好像亂吃補品一樣,其實我的孩子跟他們的孩子真的不一樣。」 小六老師教學方式-希望發掘每個孩子不同的長處,帶給科銘更多表現機會,讓他可以在學校話劇中表演自己熟悉的二胡,非常用心,增加科銘的信心度。 科銘的執行率很高,做運動有時也會累,小朋友不知道為什麼要堅持做。 但還是每日配合

與孩子共學:你的陪伴只是陪伴嗎?

圖片
近年來因為勞動工作環境的不友善與對家庭功能概念的偏差,讓家庭教育的效能產生了極大的失衡。 而家庭內沒了真誠的交流與陪伴,對孩子來說,種種的能力如小到與人對談或交遊的禮貌、等待的耐心,大到合作的技巧、責任的認知與做中學所建立的信心、乃至於對典範的學習等,在家庭中已不容易學到,而是到學校才開始學習⋯⋯ 小迪斯是班上一位活潑且功課不錯的孩子,他的功課很少缺交,不過生活自理能力較弱,上學常遲到,而且常常和同學起衝突;小哈波交遊廣闊,喜歡和同學談天說地,但只要聊到父母就會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而且常會用玩具、糖果等物質來處理事情;小傑特的功課表現不理想,不僅常常缺交,而且就算交來也都是應付了事。 這三位孩子的案例在教學現場已不是單純個案,而且人數一年比一年穩定成長,若是排除先天不良的條件(如智力、家庭不利等),我們從中發現一個可怕的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父母對於孩子的學習成效是關心,不是不理不睬的,而且普遍表達願意陪伴孩子的成長,但為何結果不盡如人意呢? 透過和這些類型孩子聊天中旁敲側擊得知,我們可以歸納出幾種成效不如預期的陪伴類型: 1.外包型陪伴: 這一類的陪伴在國小階段是最多、最普遍的。 最主要是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無暇分身照顧放學後的孩子,或是因為回家晚了,所以沒辦法再做課業的指導,因此陪伴的責任便外包給安親班或補習班,希望透過外包給專業教育機構的方式來彌補自己沒辦陪伴孩子學習的缺憾。 不過很可惜的是,安親班因為學生人數以及課程安排等等種種無奈的因素,往往沒辦法給孩子充裕的時間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芻,更不要說提供一個親子間討論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的有利情境,因為安親班老師根本就不是爸爸媽媽,而且我們都很清楚,孩子在公共場合的思維與應答模式與在充滿愛與關心的家中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這一類的孩子常會表現出宛如每天在”上班”的感覺,到學校與安親班都是在工作,雖然績效不錯,但人際與思考模式會比較封閉、被動,少了一些學習上的活力。 2.物質型陪伴: 現代父母在競爭的環境中養家活口不容易,付出的代價往往就是犧牲陪伴子女與家人的時間,因此常常會對子女產生彌補心態,但時間不夠用怎麼彌補? 此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當然就是使用物質來鼓勵的孩子,一來孩子因為有獎勵而確實有行為上的改變,再來又可以讓自己節省時間並有關注孩子成長的參與感,感覺自己輕鬆做到了“雙贏”。 但事實上這樣短效的做

Frank是上天禮物~Candy媽媽與孩子一起成長

•杜耳參加者:Frank(化名) •年齡:13 謝謝杜耳每一位老師的耐心指導。原本非常焦急的,無耐的父母,在杜耳的檢測之後,終於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殊,這是一份禮物,父母用欣賞陪伴,學習的心情,陪孩子一同成長,我們現在全家都很快樂,謝謝杜耳。 {{{Frank的話}}} 我的進步有平衡變很好,閱讀變好了,幾乎都變好了許多!雖然每次都很累,上學太晚起來時做運動來不及,不過有做我就有進步!謝謝杜耳讓我做這些運動,非常好玩,但也好累,畢業了,goodbye再見~ 後記: Frank整體進步很多! 但父母的改變其實最大,他們學習到放下、諒解、接受、陪伴的過程。 對Candy媽媽來說,執行DORE是一個磨練耐心的過程,讓他們懂得去欣賞這個上天給予的禮物,「這個機會讓我們全家面對這個課題,爸爸以前總覺得孩子故意的,做不好就打罵,現在則不會了。」 執行了15個月畢業,現在精神、胃口好很多,學習比較主動了(剛加入時是小六,每天疲倦,動作慢丟三落四,學習挫折,加減概念難理解)。 愛咬手指的Frank,腸病毒就得了2次,常會在包包裡發現很多爛爛的東西亂七八糟,現在除了開始愛漂亮,包包也整理得超整齊的! 自信力提高許多~ 以前下課回來衣服都髒髒的,現在居然是白色的媽媽很訝異!平衡感提升走路就沒這麼常跌倒。 還有他會自己拿書出來看,不像以前只有翻一翻,閱讀時不再跳字漏行而更有耐心看完一本書,Frank自己是提到已經沒有這麼排斥數學。 國語理解力提升考試到80-90分。現在看完未來少年期刊,還可以抓到文意再複誦故事給Candy媽媽。 去年上國中時媽媽有找老師溝通,這點對孩子在班上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有一次打藍球不小心撞壞同學的眼鏡,對方要求賠新的,後來媽媽請Frank到學校跟老師說是否可以賠一半,因為他的眼鏡本來就快壞了,後來這件事圓滿解決,媽媽回憶的時候覺得非常驕傲,她的孩子現在可以做好溝通的事情,這個情況在以前是不會發生的!

學會放手:念了就不要做、做了就不要念

圖片
杜耳學習發展中心  感謝您 http://www.dore.com.tw

有建設性的罪惡感,有助兒童發展健全態度

圖片
心理學家發現,內疚與同理的背後是兩種相似的情緒。 若懂得拿捏,一定程度的罪惡感,對孩子的情緒發展,其實有正面意義。 多年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蒂娜‧馬堤(Tina Malti)一直不斷鑽研「罪惡感」到底會對孩童在行為與心理發展上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她發現,其實內疚與同理的背後是兩種相似的情緒,尤其是那些會因為道德上的瑕疵而感到內疚的孩子,他們通常比較不會出現反社會行為,長大後也很少出現叛逆或偏激的行為表現。 當一位小朋友把另一位小朋友弄哭了,弄哭人的那一位,可以感同身受對方的情緒,理解自己的錯誤,這就是「同理」;而「內疚」則是他清楚知道到把別人弄哭的行為是不對的,因此對自己不當的舉止感到抱歉。 這兩種情緒的表徵雖然看似南轅北側,但其實背後所反映的心態,卻息息相關。 然而,實際上當孩子犯錯時,家長們讓孩子接收到的訊息往往不是內疚,反倒是「羞恥」。 羞恥是由外而內,主要是從家長的角度來譴責孩子的行為,一旦孩子無法苟同,只會讓孩子備感羞辱。內疚則是由內而外,是從孩子本身的角度出發,不但清楚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會引發內心的慚愧。 因此,要讓孩子感到羞恥還是內疚,重點仍在親子雙方在對問題時的反應,這才是主導未來親子關係發展以及孩子在形塑自我觀感上的重點。 學會內疚自省,家長該以身作則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醫學中心主任海倫‧艾格(Dr. Helen Egger)教授表示,每個孩子都該清楚知道彼此情緒和觀點上的不同。 可是若家長本身就是表裡不一,或從未對任何事情表示內疚,自然就會降低孩子對事物的同理心。 但專家提醒,也要注意有些孩子會太過嚴苛看待自己的錯誤,為了超出他們能力範圍的事情而焦慮,像是當父母發生爭吵時,很多孩子就會單純的把一切都怪罪在自己頭上。 單方面的認為自己就是問題的爭端,或是將照顧家中體弱多病、罹患障礙的弟妹視為己任的這些孩子。 更可能會因為長期處於過度焦慮的狀態,導致他們精神失調。 家長要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培養健全的人生態度呢? 其實,帶有建設性的罪惡感應該是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足夠的能力,並且能夠用更好的方式把事情做好;因此,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著重在行為本身,絕非一口否定孩子的性格。 在實際做法上,馬堤教授提出以下4大建議: 1.理性解釋:家長必須把行為過程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像是跟孩子說,你弟弟會哭是因為你弄壞了他的玩具,你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

原來彈鋼琴這麼簡單!

圖片
•杜耳參加者:小岳 •年齡:15歲 20年前遇到困難只能翻書找資料,現在,透過網路蒐集各種「難題」的可能解答;無意間發現杜耳以前,我一直都在尋求最好的,可以幫助學生以及我的孩子的方法。 現在,我還是會在適當的情況下將杜耳計畫傳遞給托兒所老師及家長,無非是希望能幫助更多需要的孩子,讓他們在人生的發展上更平坦順遂。 認識「杜耳運動計畫」後,跟小岳討論後,七月我們正式進入「杜耳運動計畫」。 決定是否進行杜耳運動,對於家長來說不僅是經濟上的考量,還有時間上的評估;當必須挪出額外時間來作「杜耳運動」,在國三的決戰時刻裡,對小岳的整個生命歷程來說是助力? 還是阻力?當我回過頭來想,如果生命有70年的時間,小岳現在才15歲,未來的路還很長,身為父母的我們所投資的這些金錢與時間無疑是值得的。 執行「杜耳運動」1個月後的某一天,小岳一如往常地坐在鋼琴前彈奏以前學過的曲目(六個月前因升學壓力而停掉學了8年的古典鋼琴課),突然,聽見他在樓上興奮的大喊「啊!原來彈鋼琴這麼簡單!」。 就在小岳體會「彈鋼琴」是件簡單輕鬆的事後,他所彈出來的樂曲是「有感覺的」、「有表情的」、「好聽的」,也許是這樣的改變讓小岳更積極、認真地做杜耳運動;做媽媽的我雖然只是早上早一點起床,晚餐過後配合他做運動,但持續堅持真不容易。 參加杜耳計畫至今已9個月,小岳對自己的人生期望及未來規劃越來越清楚,執行力也與日俱增。 過去,考試前他從來不複習,好像這是別人的事情。 而今,即使我們在樓下看電視,他仍能在房間執行計畫並且作自己的功課;由於小岳記憶力增強,跳行跳字、鏡寫的情況幾乎沒有了,閱讀能力也增加了,加上有效整理筆記的方法,小岳的功課自然進步。 這對小岳來說努力和收穫是成正比的,讀書不再是件事倍功半的苦差事。不瞭解的人很難想像,以前,一個晚上背寫5個英文單字要耗費3個小時,隔天早上醒來,卻全都忘光。現在的小岳會告訴我上英文課不難,只要上課專心認真一點,單字就可以背起來了。數學的學習也是如此。 今天小岳能發展到目前的狀況我們一家人都非常的高興,因為我們都相信小岳有他的天分只是不知道如何發揮罷了。 謝謝杜耳先生首先發難找出這項好的有效的方法來幫助需要的人,杜耳先生從英國來台灣解說「杜耳運動」的基本理論及研究計畫。 當中,我了解杜耳運動因為有科學數據及持續的研究計畫,所以和其他的運動不同,而小岳的進步驗證了一切。

學習困難的症狀

圖片
學習困難的症狀 自信心、閱讀書寫、專注力、動作協調、人際關係的困擾症狀,可能被診斷鑑定為或疑似「讀寫障礙」、「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動作協調障礙」或「亞斯伯格症」,然而,從認知神經科學的領域來看,這些症狀都有相互重疊之處,即所謂的「共症」。 學習困難有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缺乏自信心。我們發現他們大都很難去表現出自己真正的能力,在此前提下,往往導致他們退縮、感覺挫折、不想再繼續某一個事情或活動,甚至在社會壓力下,變得僻靜孤立、內向並且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這些因素隨著時間的增長,逐漸地侵蝕當事人的自信心,同時也由此衍伸出更嚴重的問題,加重他們在學習之路上的困難。 常見症狀 沒有自己的意見,或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口頭禪:不知道、隨便、沒意見 對人事物失去好奇心,不願意嘗試或學習 遇到挫折時,容易情緒沮喪,自責表現不佳,或怪罪他人 專注力不足對所有人都會造成影響,而且症狀很難忽視:無法專注在手邊的事物,不自覺地讓思緒飄遠,容易分心,常常逃避需要費心思考或集中注意力的工作;有一顆「見異思遷的心」,思考常常從一件事跳躍至另一件事上;記憶與時間觀念通常不可靠,也無法管理好自己。 總括地說,這些人並不是故意的,但他們就是會因為注意力無法集中或者因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很短,以致無法完成該做的事情;因為分心,以致做事無法持續;因為衝動、過動的傾向,也讓思考很難清晰、很難有條理。 注意力不集中 粗心 常表現出一副沒在聽的樣子 缺乏組織能力 常弄丟東西 健忘 專注力無法持續 無法獨立完成功課 逃避耗費腦力的事情 容易被干擾 上課玩手玩腳,坐立不安 過動/衝動 手、腳、身體動不停 跑來跑去,爬上爬下 停不下來 愛搶答 喜歡插嘴或干擾別人 離開座位 無法安靜地進行一件事 愛說話 無法等待 多數人都很幸運的學會讀寫,但仍有20%的人有閱讀書寫困難的問題。如果您就是那20%的人,您就會了解那是什麼感覺:往往您需要去猜很多字詞、文章的意思;您會將字看反或顛倒,而且很容易跳行或漏字;您必須用手指頭指著每一個字來閱讀;書寫時您會盡可能地將字簡化或者字體潦草…總之,您用盡一切辦法來避免尷尬的情況發生,像是佯裝打開書本閱讀或是拿筆在紙上寫字… 在數學學習方面表現低落者,有很高的比例是由於無法閱讀理解應用題目所導致

孩子總是丟三落四?養成整理書包的習慣

圖片
杜耳學習發展中心  感謝您 http://www.dore.com.tw

學員分享

圖片
杜耳學習發展中心  感謝您 http://www.dore.com.tw

5個方法,教孩子優雅面對輸贏